为庆祝共和国60周年华诞暨第十个记者节来临之际,10月19日,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小分队一行三人于河南广播大厦三楼会议厅举行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全国首场巡回报告会,会议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景春主持,《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李小萌、《解放军报》高级摄影记者乔天富做主题演讲。
走进会议厅,主席台上散尾葵常青,一品红斗艳,展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初秋瑟瑟的凉风挡不住河大新传学子的热情,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建伟带领一行80余名师生与郑州市委宣传部等党政机关代表,河南省广电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业界代表,郑州大学等高校师生三百余人济济一堂,共同倾听优秀业界代表的精彩演讲。
胡锡进:自信源于尽责 尽责始于爱国
胡锡进,一个有着11年的军旅生涯、曾经几十次手执小本、腰里揣个录音机就深入前线采访、历经波黑战场和伊拉克战场的战地记者;一位坚持“做自信的中国新闻人”,将中国真实的声音、中国民间真实的声音传递给世界,从而主动回应西方媒体的误读的《环球时报》资深主编。
他的经历有太多的传奇,他的思想有独特的火花。“当年我在萨拉热窝采访时,路透社的记者的装备价值100万美元,是我的30多倍,我羡慕他们的职业技术,同时更因我们中国媒体的职业道德而骄傲自豪。”谈起战地记者经历,胡先生开篇即指出:任何好的理论都是实事求是、扎根实际的,新闻理论也是如此。西方媒体所谓的新闻自由是有限度的,他们绝非坚持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楷模。“我们中国的媒体要说真话、说实话,我们告诉老百姓,告诉世界我们的真实意见、真实态度是什么,不同于西方媒体狭隘的服务,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民,我们要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与党的宗旨一致,也只有将人民与政府连接起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是评判媒体价值、媒体人职业道德的首要标准。”
“或许今天的中国媒体相对西方媒体是弱小的,只要我们与国家荣辱与共,厘清中国发展脉络的思维,开阔视野,作出有建设性的报道,渐进式展开批评报道,那么中国媒体今天被漠视,明天定会被倾听!”谈到中国新闻媒体的进步与新闻人必须具有高度责任心方面,他结合《大河报》的案例给予表扬并指出:新闻是特殊职业,记者担负特殊责任——掌握话语权,在中国法律机制尚不健全的今天,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是新闻事业的生命,“既不偏激,也不气馁“是新闻媒体走向成熟的标志。
“任劳任怨、百折不回,聪明地往前走,做有自信的新闻人,要为我们自己鼓掌。”胡锡进最后总结道,随后会议厅响起了持久的掌声,河大学子频频点头,脸上洋溢着的是即将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人的自豪与自信。
李小萌:寻人性至美 为内心负责
一袭知性的装扮,一抹淡然的微笑,这就是最真实的李小萌。
相信许多人依旧会对一年前北川路上的那一幕动容:一个扁担,两个用油漆桶改装的行囊,再加上一个拉链都已经拉不上的背包,是68岁的老大爷所有的家当。当记者李小萌在路上遇到他时,老大爷正走在与下撤村民们相反的道路上。简短的对话,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大爷一直在说“我想回家看哈子”。没有华丽的修饰,也不需要帮助他什么,拗不过大爷的坚持,李小萌只能帮他扶起了扁担,看着大爷用他瘦弱的肩膀扛着扁担依然执着地离去,并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向记者说了句“让你们操心了”,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在镜头前掩面痛哭……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了,这一年我反复地问自己,让自己潸然泪下的究竟是什么,是感动、惭愧、抑或是些别的什么,这是种缓慢的疼。作为记者,旁观是常态,流水线一样的流程或许会让人麻木,我想静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当时的影像放映完毕,李小萌总结道。台下河大学子无不为之动容,掌声持久而热烈,更多的是被她的人格魅力而折服。
记者的特殊身份、强烈的使命感让她勇往直前,用心做好每一次重大事件的报道。每次面对采访对象,她总是坚持“选择”与“放弃”,“选择”即是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真诚地关注看似微小的个体,发掘出人性至美的一面;“放弃”则是尊重被访主题,放弃虽然有噱头但会伤害到被访者的报道。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人在路上,路在远方》,而我想说的是,人依然在路上,路依然在远方,不管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当初为什么要出发。新闻事业是我放置自己生命中最好年华的地方。”主席台上的李小萌人淡如菊。
乔天富:军人的责任 白发的坚持
特别的是他的白发和戎装,一样的是他的责任感与认真。
1979年2月17日中越战争打响,午夜,他向北京发回第一批战地新闻照片和文字稿。途中一颗炮弹在他前方数十米爆炸,他匍匐在地,压扁了莱卡相机的镜头盖和遮光罩。
1986年,老山前线,他第二次上战场。3个月中,他跑遍了老山、八里河东山的前沿阵地,参加了拔点战斗,在老山主峰度过除夕之夜,拍摄的新闻图片展示了前线官兵英勇战斗形象。为了上最前沿那拉口子阵地,他伪装成给前沿阵地运送弹药的士兵,用编织袋兜着照相机穿越著名的“百米生死线”。
1987年大兴安岭扑火救灾。5月9日,他是首都新闻界第一个从北京赶到火灾现场的摄影记者,是第一个向北京发回独家新闻照片的记者。5月14日,他在漠河的原始森林中被大火包围,36小时断水断粮,跟着森警官兵靠着指北针向黑龙江突围得以脱险。
1991年,我国南方发生特大洪灾。7月10日凌晨,湖北新洲县护堤开始渗漏,城中6万居民面临灭顶之灾,他临危不惧,冒着大雨突入县城,摄下了解放军冒死堵决口和抢救群众转移的画面。
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他冒着严寒、饿着肚子、连续奋战,拍下了京珠高速路上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破冰除雪的新闻照片。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他是和抢修电网的官兵在郴州秦深山半山腰的冰雪中吃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15时31分,他从短信中得知惊天噩耗,他边报告、边行动,乘出租车于16时30分到达北京南苑机场。随北京军区某工兵团赶赴灾区,半夜到达都江堰市,成为从北京最早赶到灾区、最先发回稿件的记者之一。
30年记者生涯,从黑发变白发,他先后2次荣立二等功,3次荣立三等功,2008年10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他是一个记者,一个总要跑到最前线的摄影记者,一个用影像记载军史的军事摄影记者——乔天富。
“我是军人,是记者,上刀山下火海,尽职尽责是我的本分。”
的确,他的行动说明了一切。
河大学子:传承的力量 前进的方向
短短两个半小时的报告放置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一瞬,但它的精神已深深植根于河大新传学子的心中:责任之于记者的意义是一代一代新闻工作者毕生为之追求,为之奋斗的信仰。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做负责任的新闻人,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李建伟
“乔天富老师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的责任心,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他的讲演让我们明白了学习新闻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的选择,更要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准备。”
——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胡冯斌
“新闻界专家、学者能够走进高校,与我们面对面交流,让大家对记者这个神圣的职业有了更直观、鲜活的了解。是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有益尝试,我们期待着活动的再次到来。”
——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李瑞
(文 2009级研究生董彦君 图 孙笑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