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丹丹)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湖南大学举行。大会主委会特别设置了中国新闻教育贡献人物奖,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振铎教授名列其中。当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院长上台代领奖牌时,台下掌声雷动。
已七十高龄的王先生,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我们在书房落座,采访在一室的阳光和书香中展开。“凡是从事教育研究的,每个人都有贡献,大家都是有贡献人物。”当记者把沉甸甸的,轮廓如松树外形的奖杯递到王振铎教授手中时,王教授在高兴之余略显平静。“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一员,我研究的主要是编辑学,诚如方汉奇先生所说,编辑学是新闻学母体中分化出的一门学科。到如今,编辑学已独立发展成长到60岁了。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编辑学学科体系已臻成熟》,准备提交中国编辑学会讨论。”
王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编辑学的起源和自己是如何走上编辑学研究道路的。王教授告诉记者,编辑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已将60年,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科学研究和强劲发展后,学科体系已经成熟。我国编辑学发轫于1949年,由广东国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李次民在广州自由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本《编辑学》。1950年代,出现了香港中文大学余也鲁教授的《杂志编辑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书刊编辑学教学大纲》。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以及我国编辑出版产业的发展需要,兴起了一个编辑学研究的高潮。乘着这阵春风,河南大学的编辑学研究开始起步。“我们在《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建立了编辑学研究室,组织编辑们认真研究编辑学,同时还举办了河南省高校学报编辑业务培训班, 还在学报上开辟“编辑学研究”专栏。一边从事编辑学工作,一边开展着编辑学理论研究,一边还进行教学。我还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青年教师培训工作,从此进入了编辑学研究领域。1986年,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三位教授在全国招收首届编辑学硕士研究生,有六位导师开始带领学生研究编辑学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编辑学教学,组织出版了《编辑学通论》、《编辑社会学》、《学报编辑史》等。”遥想当年,王教授不禁感叹道:“那时一年只招两三个编辑学方向的研究生,导师可以带着自己的学生读书、做课题,为出成果。而现在扩招了,研究生多了,导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谈到如何解决编辑出版专业不可替代性的问题时,王教授强调说,“编辑学是经过长期科学研究才出现的一门独立的科学,不只是直接经验的积累,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而生成的科学。编辑学是研究媒介的集成性创造或缔构性创新。研究编辑主体何以发出创意,如何组织构成文化媒介的精神生产规律的科学。它的特点和性质与通常的大量分散的个人创造不同。这是其它学科不能完全取代的。与之相邻的教育学、新闻学都不能代替它。编辑学早已不是母体肚子里的一个胎儿,现在已经长成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了。和传播学也不完全一样,它是以创造媒介为自身特殊任务的,它研究的是创造种种文化媒介的规律。”王教授还列举了一些例子:“如甲骨、纸张、印刷、书报、期刊、广播影视、网络、光盘、手机,这些都是编辑创造的媒介。编辑活动正在不断的发展,大编辑创造大媒介,大媒介传播大文化。编辑概念随着编辑活动的发展而形成一系列的范畴体系,其外延在不断扩大,内涵也在不断提升。现在是信息过剩的年代,编辑的任务就是为受众审选传播内容以及创造出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播量大,影响面广、个性化、人性化的满足人民新需要的各种媒介,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编辑是整个文化传播中的一环,是既不能被别人代替,也不能代替别人的一门学科。”
“编辑和出版是共生与耦合、互相邻接的关系。”针对当前学界一直在讨论的编辑和出版关系问题,王教授进行了高度概括,“编辑注重文化内容的构成,出版注重媒介载体的复制和发行。在编辑出版的教学实践中,要把编辑和出版链接起来,进行立体化教学,它们是天生的一对学科链。编辑学和出版学合起来是‘内圣外王’之学。”王教授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当记者询问编辑出版学有没有可能成为国家一级学科时,王教授有些遗憾:“国家的硕博学科目录,到现在已经有十年没有修订了,教育部门没有足够重视这个学科的发展,没有建立起它应有的学科地位,也很少有人认真研究中国学科体系建设问题。”
对我院编辑学未来的发展前景,他信心十足,同时提出了一些期望。王教授说:“对编辑学研究要专、精、深,分工明细。教学要综合,要贯通,要有所交叉,即厚基础,宽口径的模式,综合培养既有理论眼光又有实践能力的学生。要按照编辑学学科体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保证十门主干课程统一,重视其它课程的多样化发展。一定要培养出具有编辑思想的学生,没有编辑思想的人只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不能成为编辑家或编辑学家。”说到这儿,王教授沉浸其中,眼神中闪烁出和蔼的光亮。我望着他和蔼的面孔,想起了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不知不觉中,夜幕即将降临,采访已接近尾声,王教授正准备起身离去,一个学生敲门进来,要请教一些问题,王教授热情的接待了她。记者看看时间,已是下午六点半钟,我不忍继续打扰,悄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