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执融媒之笔,记时代新声! 第七届铁塔记者节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  2018年12月09日 18:46作者:  阅读量:  

河南商报-掌中河南记者 施尚景 通讯员 谢雅婷 张一菲

  “你是文明的播种机,延续的是自由和正义,一次报道就是一次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薪火相传,不休不熄”12月8日晚,第七届铁塔记者节颁奖典礼于河南大学音乐厅盛大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记者和各大媒体单位的领导因铁塔记者节结缘河大,以“记者”为名,共享盛会。


  规模空前,把平台搭起来

  铁塔记者节自2011年举办至今,已跨越了六载春秋,新闻采写大赛作为记者节的系列活动之一,也走过了4个年头。为顺应时代变局,新闻采写大赛以“执融媒之笔,记时代新声”为主题,要求运用融媒体手段投稿专题类作品。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萌芽介绍道:“国内的微电影、短视频大赛较多,新闻专业的赛事较少,有感于此,去年我们第一次将铁塔记者节推向全国,今年我们再次面向全国学子征集稿件,天南海北的同学们异常踊跃,佳作纷呈。”

  从10月下旬帷幕的正式拉开,到12月8日颁奖典礼的举办,新闻采写大赛历经近两个月的筹备,共收到来自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101所高校的1375份作品,无论是高校的参与数量还是作品数量,都达历史新高。为保证新闻采写大赛的公正性,提高审核标准,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了新华社河南分社副总编辑李钧德、中国青年报社驻河南记者站站长潘志贤、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得主童浩麟等经验丰富的主流媒体人担任评委。

  铁塔记者节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背后工作人员的努力,从深秋到寒冬,无声的幕后刻下了青春的印记。作为晚会总导演,郭永祺分享道:“虽然天气寒冷,我们还是常常工作到深夜才回寝室,有一次甚至连学校的大门都关了。”从张贴海报、设计展板到学子媒体行、采编制作《心闻报》,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每一个细节工作人员都仔细推敲,以求搭建属于全国新闻学子的共同平台。

  拥抱变化,让报纸“动”起来

  “记天下苍生之福祉,记烟火人间之百态,记无私无畏之浩气,记家国为重之使命”,是对记者的生动写照,体现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热情,凝聚了他们对时代的思考和探索。媒体融合时代,如何拥抱变化,借力前进,令传统媒体人的情怀落到实处?

  其实在每一届记者节到来之际,办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心闻报》是河南大学新闻学子一直以来不变的传统。从选题策划、上机编辑到交付印刷,《心闻报》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当媒体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本次的《心闻报》也紧跟潮流,进行了“动报纸”的尝试,利用QQ-AR技术,使用手机扫描报纸上的图片,实现让报纸“动”起来,让新闻“活”起来。谈起办报经历,《心闻报》主编吕雪有感而发:“我们都是第一次编辑报纸,经验不足,不够专业,但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做到最好。从一个多月前首次策划时,我们就在考虑,为什么要设计这份报纸。《心闻报》一年才办一期,我们不是专业的新闻纸,我们更想呈现的是一份有意义的美观的,值得收藏留念的校园新闻纸。”

  观众席的每一个座位上都摆放着一份《心闻报》,等待观众的阅读。观众可通过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观看视频,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感受AR技术为纸质阅读带来的变革。《心闻报》共有8个版面,包含河大记忆、聚焦社会、时代特写等丰富内容。观众拿起手边的报纸,认真阅读,仔细倾听,体味着AR技术让报纸“活”起来的力量。

  提升视野,把人才聚起来

  逢记者盛事,无冕之王展风采;恰同学少年,激扬文字铸华章。来自天南地北的校园记者和一流媒体人齐聚一堂,一同分享新闻实践的经验。

  烟台大学的何跃凭借《农村小学师资队伍:来时独木桥,去时道条条》获得了新闻采写大赛通讯类特等奖,领奖时她表示,获奖更坚定了她作为新闻人的信念,她会不忘初心,坚持深度报道。同样获得特等奖的西北政法大学的张令谈到,“学生记者应该走出校园,用新媒体手段记录社会新闻,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

  河南大学的学生记者王剑获得了一等奖,谈及对记者二字的理解,他说道:

  “在我看来,记者是社会的扫雪人,也是社会的遮羞布。扫雪人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笔揭露社会上的很多问题,所谓遮羞布就是我们应该更多地弘扬正能量。”

  除了来自各大高校的优秀学生记者,铁塔记者节的举办还吸引了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副书记胡百精、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中央广播电视台总台节目主持人任鲁豫、中国青年报社驻河南记者站站长潘志贤、河南手机报总编辑刘静沙等许多国内顶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老师、知名媒体人都送来了真挚的祝福。

  “以铁塔命名的记者文化节,旨在宏扬工匠精神,让同学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创作出属于新时代的精品,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杨萌芽表示,当今时代,传媒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媒体融合如火如荼,传媒教育也要主动适应信息社会深刻发展和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趋势,大力培养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