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第十一届铁塔记者文化节新闻创作座谈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  2023年03月29日 19:58作者:  阅读量:  

3月25日下午,河南大学第十一届铁塔记者文化节新闻创作座谈会于线下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家级示范中心504演播厅、线上腾讯会议室同步召开。这次座谈会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与创新传播”的主题,邀请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黑龙江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等高校获奖者代表。我院新闻系教师张珂、刘英翠、王海燕、李征,2020级新闻班、2021级新闻班与河南大学部分获奖者代表参会。本次会议分为获奖代表发言和自由交流两部分,由新闻系主任史洪智主持。



会议伊始,史洪智对出席座谈会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汇报本届铁塔记者节来稿作品与优秀作品的情况。他结合当下火爆的ChatGPT这一热点、内容生产模式从专业生成内容(PGC)和用户生产内容(UGC)逐渐过渡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这一阶段,对第十二届铁塔记者节泛内容领域的新闻生产与创新传播提出期待。随后,史洪智、王海燕、李征老师向特邀嘉宾刘羽老师和创作团队成员赠送了第十一届铁塔记者文化节纪念礼物。




新闻评论类获奖代表李珂、张琛分享了《“网课爆破”之恶行,当休矣》《研究生“录而不读”,期待更合理的补录机制》的创作经过和心路历程。李珂认为,写好新闻评论在于观点表达,新闻标题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陈述,陈述内容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将本质、原因、影响、措施等四个方面有机结合,用脱离空话、套话的语言来清晰地表达中心思想。“记者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李珂表示,人工智能边界之外的“追问”和“倾向”是记者所存在的最大价值,未来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结合的发展趋势仍需探索。




新闻评论类作品评审王海燕副教授对获奖作者表示祝贺,并针对新闻评论写作提出三点注意事项:第一,写作选题要贴近生活,以社会民生类为主;第二,新闻评论写作要有清晰正确的论点,切入角度新颖;第三,新闻评论写作要多加练习,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投稿发表,在新闻实践中练习提升。



非虚构写作类获奖代表邱宣喆以线上形式进行发言。他结合获奖作品《母亲五十岁再做艺术“新人”,四十年,用梦想画一张人生的透视图》,以及本次座谈会主题,邱宣喆分享了自己克服跨专业、寻找选题、采访母亲三方面的困难进行非虚构写作的技巧与经验。他以ChatGPT为例,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文本生产与话语表达中可能面临的责任承担与意识形态问题。

“非虚构写作必须注重现场感与真实性”,非虚构写作类评审刘英翠副教授在点评时提到。如何将非虚构作品写得出彩,结合作品评审感受,她认为非虚构写作者应写出力量、写出格局、写出情怀、写出现象、写出温度。此外,在非虚构写作的操作技巧方面,刘英翠副教授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内容真实;二是运用文学手法技巧;三是巧妙融合内容与手法;四是做到以情动人;五是笔触需要具有深度;六是作品应反复打磨。

消息类获奖代表刘芳婷结合新闻实践经历,讲述获奖作品《大学生暑期助力乡村振兴在路上》的创作缘起。通过探访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太平古镇,与当地驻村书记、留守儿童进行交流之后,她认为这个选题的创新点是从语言教育的角度讲述一个传统古镇的乡村振兴过程。

通讯类获奖代表闫鑫广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在介绍获奖作品《离开的和留下的:一个村庄的消逝》的创作背景及写作过程时提到,通讯写作应结合生活经历与个人感受,以情感表达和寄托作为写作起点,寻找角度新颖、意义重大的新闻选题。

消息类评审张珂副教授介绍了消息类新闻作品的评选标准,强调消息类作品评审规则的严谨性、规范性。同时,她结合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吴心言的作品《南京博物馆推出<家·国>文物展》的文本,分析消息“新、短、快、活”的特点,表示优秀的消息作品应做到在简洁的文字中描绘出一方天地。

图片类获奖代表李迁禧谈及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家乡人民生活的显著变化,并结合个人春节期间关于烟火晚会所见所闻,说明摄影作品《烟花》的创造目的。他认为,作为一名新闻学子,能够运用相机镜头记录下人民群众生活的美好瞬间并向人们传递来之不易的温暖。

音频类获奖代表赵宛钰同学进行发言。她的参赛作品《“榴”光溢彩:返乡大学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以采访、画外音、讲解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出深刻的新闻选题。她认为,制作优秀的音频类新闻,需要作者具备躬身实践与现场观察的思维,从而选取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素材。

“目前人工智能的基本逻辑是基于科学的效用思维,寻找最优解。”李征副教授结合上述同学的分享,以及自身对于图片类获奖作品的感受,他认为,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是反效用、反准确的,而这一点正是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实现的。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文法学院新闻学教研室刘羽老师认为,无论是哪一类新闻作品,选题策划都是重要落脚点,新闻学专业学子在创作时要注重选题的社会价值。她希望,未来还能有更多与我院交流合作的契机,搭建学生交流学习平台。创作团队成员陈金库、王亿琳、牛子艺依次发言,分享了他们在疫情封控期间创作的作品《家门口的助老餐厅:如何寻求“被关爱”》《意定监护:当“我”老了,是否能指定TA来护“我”余生》的选题策划和创作过程。



自由交流环节中,与会代表就“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与创新传播”问题展开讨论。二个月时间,ChatGPT从3.5版本发展到4.0版本,百度也推出了其新产品“文心一言”。“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也不会说!讲的就是时代发展的迅速。”我院2019级新闻学本科生吴家欣作为第十届铁塔记者节组委会负责人,借前央视主持人张泉灵的言论表示,在新时代的大门徐徐敞开时要保持好奇,用新技术来更好地书写和记录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共同记忆。

紧接着,2020级新闻学本科生赵文青,2021级新闻学本科生南贝贝、方妍、薛文钊依次发言。赵文青表示,我们要借助新兴技术把一些选题“常写常新”。南贝贝从人工智能对新闻创作生产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入手,辩证地阐释了自身对待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新闻传播领域的看法。方妍认为,即使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新闻工作者仍要坚持深入田野、脚踏实地,以独特视角搜寻别出心裁的新闻选题。薛文钊作为即将启动的第十二届铁塔记者节组委会负责人,围绕第十一届铁塔记者节的顺利开展分享个人心得体会,并表示将会接好第十一届铁塔记者节的火炬。



会议结束后,与会嘉宾一行在组委会成员陪同下参观了明伦校区的河南贡院碑、七号楼、东斋房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等近代建筑群,并在大礼堂前合影留念。双方就院系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新闻实践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这次座谈会的召开,为来自全国高等院校新闻学子提供了一个新闻作品创作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加深了从后疫情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转型背景下新闻生产与创新传播的理解,对于进一步推动我院新闻学一流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记者 刘璇 张毅山 洪涛